精 彩 页:
(咨询特价)年,罗德岛州(Rhode Island)殖民地创始人罗杰·威廉姆斯(Roger Williams)去世,他的遗体被埋葬在自家花园的一棵小苹果树下。直到1936年的**,当地政府为纪念罗德岛州成立300周年,决定将其遗骨挖出重新安置并立碑。然而,当灵柩开启的一刹那,掘墓者惊讶地发现里面并不是威廉姆斯的遗体。在过去的253年中的某段时间,小苹果树的一条根茎穿透了棺木,慢慢吸取了尸骨中的养分,*后只留下了一堆碎骨残渣。与此同时,这条根茎也逐渐长成了骷髅的形状——先是穿过头颅,而后延伸到脊柱,*后分开形成两条腿。后世的学生们吃了这棵树上结的果子,据说都和威廉姆斯一样,个个拥有独到的见解。
这个故事突显出一个难题,如果教想通过将其信徒身体的构成物质进行重组来证实“判决日”的话,它也将面临同样的难题。假如使用的是*基本的原子,那么一旦这些相同物质在不同的时间被应用于不同的个体,随即就会出现所有权的争议问题。有人或许假设食人族会被其吃掉的徒所取代,但当威廉姆斯的尸骨进入食物链后,考虑到罗德岛州那些毫不知情的孩子们的权利,恐怕将会面临一个*加困难的抉择。或许可以避免如此困境,那就是为某种存在争议的物质创造出一个替代品,这样就能保证够用了。但新的问题又会出现,要做到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差异,宇宙间能够有多少材质可供使用呢?把奖惩用在酷似真正凶手的人身上,又有何意义呢?以上问题不一定非要等到“判决日”那天才会出现,其实从出生到死亡,我们身体的组成物质几乎全部都被*新重组过。如果说肉体是灵魂的家园,那么伴随我们一生不变的就只有女性的卵子和眼睛的晶状体。既然眼睛被看成是心灵的窗户,我们就希望心灵要比那几立方毫米的透明晶状体要开阔一些。说到卵子,我们或许会困惑:男子的灵魂将栖息何处呢?虽然身体会随时间改变,但大多数人都感觉自己和父母相册中的那个孩子就是同一个人,而且确信年老时也还是同一个人。没必要等着赋予我们一个心理尺度来衡量个体同一性的问题。年老时和年轻时是否是同一个人,这一问题取决于我们对年轻时的自己感到愧疚或骄傲的程度,这个问题同时也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回忆,影响到我们未来的种种行为,而这些行为注定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。例如,戒烟这一行为究竟是出于自身利益的长远考虑,还是出于利他主义而去塑造一个全新自我的考虑呢?或许*重要的是,个体同一性这一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我们来生甚至余生是否还有前途。
1785年,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·里德(Thomas Reid)写道:“不论如何,自我是一种在思考、审度、决断、行动和容忍的东西。我不是思想,我不是行动,我不是感觉,我是在思考、行动和容忍一样东西。”这句引文意味着,一个人经历过的任何事情——我们所认识或发现的世界上的任何事情——都没有权利被冠之为“我自己的”。因此,人们认为自我可能是物质之外的一种存在,一种灵魂或是某种单一的客体,只要找到它,就能回答个体同一性的问题。“自我去哪儿,我去哪儿。”正如里德的同乡大卫·休谟所言,我们根本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来观察自我。我们只能偶尔观察到一些观念与情绪,但始终无法观察到这些观念和情绪的“主人”。哲学家们试图通过从侧面观察人的历程来清除这一盲点。
他们认为,一个人的身体与心理会随时间而变化,通过观察岁月*迭过程中持久不变的那些东西,就能*清楚地认识到现存的自我。因此,哲学家们针对自我这个主题所开展的工作,一大部分可谓是一种“直觉开发”,一边想象身体和心理的变化,一边询问自己是否“感觉”个体同一性未曾发生变化。其实在哲学领域,直觉并非担任重要的角色,然而一旦说到个体同一性的问题,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,毕竟,诸如身体、大脑和个性等这类明确的关于自我的说法,在自然的目录中似乎还未曾出现过。P4-6